一进养老院啊,我就感觉自己没有自由了。"丁爷爷在入住江苏神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之前常年独居,刚入院时总是跟人抱怨说自己跟社会和家庭脱节了,同住在一个房间的其他老人也经常说丁爷爷的脾气差,不容易相处。
这样的案例在养老机构并不少见,相比开放和半开放的社区,养老机构相对封闭,而且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另外,机构内的集体生活让老年人基本处于同一生活节奏,虽然这样的安排便于机构的统一管理,但对老年人的个性也是一种一致。鉴于这样的情况,笔者在养老机构服务期间,让老年人在机构允许的方位内自行安排日常活动时间,还鼓励他们参见机构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用丁爷爷的话就是:“养老院可比家里热闹多了!”
服务期间,笔者一致在思考,怎么让老人的生活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大为不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维持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系统
伴随着成年子女原生家庭和可能存在丧偶情况,服务对象在家庭内部的支持系统会面临瓦解。尔服务对象在职业生涯中积累的同事、朋友等玮柏支持也随着退休的到来而减弱。因此,服务对象在进入养老机构时多少会有‘孤家寡人’的感觉。社会工作者在维持服务对象现有支持的同事,着手开展缺失部分的重构。首先是家庭生活环境的再造。再不违反机构规章的前提下可以请服务对象将对自己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物品等带入机构,同时与服务对象的子女、好友等保持联络,提醒他们定期探望。其次是开展以新环境适应为主题的小组活动,邀请入住机构不满半年的服务对象参与,在寻思了解机构各类规章、资源、服务获取方式等内容的基础上,新建服务对象的社交网络,降低服务对象的孤独感和疏离感。
发展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
社会工作者应该吧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看做是其对自己人生回忆的肯定,而且能够在进入机构后继续维持兴趣爱好,意味着服务对象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入住机构而被过多的“分割”,依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延续、掌控自己之前所熟悉的生活。例如,了解服务对象的爱好有哪些,在服务对象身体允许和机构许可的情况下,鼓励他们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书画、摄影等,对于没有明确的爱好的服务对象,即时想他们介绍机构提供的各类活动资源,应道他们尝试并发展新的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引导服务对象解决在机构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服务对象入住机构的额三个月到半年时间里协助服务对象独立自主的使用机构的各种事设施,获取所需的各类服务,安排自己在机构内的生活。工作重视和会工作者赢牢固树立“积极老龄化”的理念,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到机构建设和发展中,运营优势视角发现服务独享的现有能力,激发未知潜能。应到服务独享在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树立信心。
鼓励服务对象与社会正常互动
相较于社区,养老机构更为封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创造条件让服务独享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和交往。机构的志愿者、服务对象的亲属朋友等都是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只有维持足够且有效的社会互动,服务独享的社会交往能力才不会下降过多。社会工作者还可在传统节日、各类纪念日、服务对象生日等特殊生活节点综合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过往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和机构条件等情况,策划各类主题鲜明、易于参与、富有趣味的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服务对象搭建双向交往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围绕上述四个方面提供服务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应该将自己摆在非主导的、协助的位置上,让服务对象能够自主决定服务的内容、频次和形式,保持生活的独立性。社会工作者坚持“案主自决”的原则会让服务对象意识到自己可以决定下一步要做的事情,生活不会发生断裂,甚至会因为一段机构生活的经历而变得更好;生理上的老化可以通过吱声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机构健全的照顾措施得到弥补,心里上的不适合被抛弃感会通过机构安排的充实生活而逐渐客服,而且其社会角色的客观转变也会因此变得自然而然不再是一种负担和痛苦。